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140章 粒粒皆辛苦

想到这里,她有些羡慕得望向隔壁牛婶子的水田,那里,有两个脸生的壮汉正在收稻,那是牛婶子提前雇佣的壮劳力。

牛婶子如今在太华寺挣的工钱不少,又因为无为大师妙手,给小豆子调养身子花费不多,因此手头开始有了闲钱,秋收也舍得雇人了,而不是自己请假过来累个半死。

郑晴琅也曾想过今年亲手要雇人,毕竟,她家如今挣得不少,实在没必要省下这笔钱。

只是,碰巧这阵子事情太多了,又是豆腐坊的纵火官司和后续处理,又是已经订出去的每月一次的席面,她一个人恨不得掰成两半,忙忙叨叨的,竟把这事情给忘了。

而一直在村里负责农事的薛满山,倒不是忘了,是根本就没有雇人的概念。

他只是按照往年的节奏,默默得将秋收前的准备工作做好,磨镰刀,泡稻桶,修叉子篓子,清理仓房……

等到开镰前夕,郑晴琅想要再雇工就难了。十里八乡都要秋收,闲置的可靠的劳动力几乎没有。于是,薛家只能靠自己了。

郑晴琅一边干活,一边天马行空得瞎想着,时间随着秋风抚稻穗,一点点流逝。

眼见身旁的稻谷垒起不少了,薛满山将镰刀搁在一边,快步走到田埂上,去搬自家的稻桶。

薛家的稻桶是四方形的,上口大,底板小,齐腰高,看着像一个倒梯形。

稻桶体积很大,用的都是实在的木材,约有一百多斤的重量,搬动起来十分麻烦。

但是,农民的智慧也不可小觑。只见他把稻桶倒扣过来,往桶里斜撑一条扁担或木棍,然后扛在肩膀上,这就可以带着稻桶轻松赶路了。

郑晴琅往田埂那边看去时,发现有不少人正搬着稻桶,若是忽略他们底下两只脚的话,瞧着就像稻桶自己在走路,显得十分有趣。

此刻,田地上还有不少的水,但薛满山也不理会,直接将稻桶摆在了刚割完水稻的空地上。这倒不是他粗心,而是每年使用前,大家都会将稻桶先放入水塘中泡几天,确认是否会渗水。

稻桶放稳当后,郑晴琅上前帮忙,两人合力,将竹篾编成的大罩子绑在稻桶的三个侧面,只留下一面用于甩稻谷,这样可以防止甩稻时谷粒四处乱溅。

将稻床扣好在稻桶里,薛满山就招呼自己的小助手薛子俊上阵了,打稻一般是两人一组配合的。

只见他接过儿子递过来的稻捆,双手攥住稻捆末端,高高举起,奋力摔下,将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